数字书屋搭起“精神富桥” 书香文化“送”进百姓心坎
初冬时节,寒意渐浓,但双盛街道常家村农家书屋里却暖意融融、气氛热烈。“书香润乡村·指尖阅生活”读书分享会在这里举行,村民们围绕“盘锦数字农家书屋”平台,分享着各自的阅读喜悦。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聚会,更是常家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,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、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。
“听”见便捷:数字技术打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
“以前总觉得看书费眼睛,现在可好了!”分享会上,70岁的村民谷春明举着手机,熟练地点开“博看有声”APP,一段《老年人易贫血补血“吃”是关键》的音频便“流淌”出来。“做饭、择菜时听着,就学会了用红枣、菠菜补气血的法子,太方便了!”谷大姨的笑声感染了在场的人。现场不少老年村民跟着点头称赞:“这个听书功能对咱年纪大的太友好,不用看字也能学知识!”
数字书屋,首先“数”在了便民利民上。它精准回应了老年人等群体的特殊需求,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,提升公共服务水平”的要求落实为指尖上的具体行动,真正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抵达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“触”摸文脉:数字窗口守护乡土文化根脉
除了实用的生活资讯,平台里的“诗书画印·影像非遗”板块更让大家眼前一亮。村民常振合激动地点开“二界沟排船制作技艺”专题,指着屏幕上的造船图片说:“这是咱盘锦的省级非遗!以前只知道海边有船,没想到这手工造木船要经53道工序、800多个工时,连船骨弯曲都靠师傅的手艺,排船时还有‘砍龙骨’的民俗仪式……咱本地还有这么厉害的老手艺,得让咱村里的娃都知道!”
数字平台,在这里成为传承地方文脉的“新窗口”。它用现代科技手段守护和激活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正是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“文化自信更加坚定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”的鲜活诠释,让乡村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“读”出滋味:书香浸润寻常日子里的“爱”
农家书屋管理员常琳拿着刚通过“送书到家·全省通达”借到的《一定要爱着点什么》,笑着翻开书页,与大家分享汪曾祺笔下的生活哲学:“你们看,他写养花不用太金贵,随便找个盆种点草花也好看;写煮碗面要放把新鲜青菜,吃着才香。这不就是咱每天侍弄菜园、灶台上焖饭的事儿?人活着,就得有点兴致,就是这平常日子,‘爱着点什么’才有意思!”
这番话引起了村民们的深深共鸣。数字书屋送来的不仅是书籍,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,它润物无声地提升着村民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风貌,为“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”注入了温暖而强大的文化力量。
“数字农家书屋对我们而言,早已不只是‘线上图书馆’,更是咱村民离不开的‘生活帮手’、望得见乡愁的‘文化窗口’。”常家村负责人表示,“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,把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’和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’的要求落到实处。我们将结合村民需求,持续推出‘老年健康听书专场’‘盘锦非遗文化小课堂’等系列活动,让指尖上的书香既温暖千家万户的烟火生活,更传递坚定深厚的文化自信,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新路径,贡献常家村的‘书香答案’。”
如今,数字书屋这座“桥”,正稳稳地架设在常家村村民的家门口与广阔世界之间,连通的不仅是信息与知识,更是过去与未来,让新时代的乡村在馥郁的书香中,看得见发展,留得住乡愁,奔向更美好的明天。